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思问”讲坛系列讲座第二讲圆满落幕
12月5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思问”讲坛系列讲座本学期第二讲在大礼堂如期举行。讲座由上海国畅律师事务所主任、上海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委员会委员、上海市律师协会考核委员会委员马友泉律师担任主讲嘉宾。作为一名拥有24年执业经验的资深律师,马友泉律师在90分钟的精彩演讲中,将大学生提升法治素养的方法、路径娓娓道来,为我校学子奉上一场“法治”思想的饕餮盛宴。
马友泉律师讲述“法治”的故事以大学生的“理想”为切入点,巧妙结合《奇葩说》中的高晓松炮轰梁植事件,引出了“发上等愿,择高处立”的人生故事,并深入探讨了个人发展与时代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。他强调,德才兼备、守法诚信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法治素养,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。
马律师将讲述的重点放在法治素养的构成之上。他认为,法律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,并且以张子枫主演的电影《我的姐姐》原型案例,解释了有关“扶养”的法律条文;在人治与法治的讲解中,马律师旁征博引柏拉图的五种政体,辅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,来解释“贵族政体”,也就是“贤人政治”,突出中国法治基础之深厚。
在程序正义的讲述中,马律师以1994年辛普森杀妻案为例,生动诠释了“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,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”的法治理念。对于法律的边界问题,他通过吴柳芳等鲜活案例,深入浅出地阐述了“对私权利来说,法无禁止即可行;对公权力来说,法无授权即禁止”的法律原则。
在法治素养的实践这一部分内容中,马律师着重强调了大学生常见的法律风险,并将其总结出六个主要方面,分别是:盗窃,故意伤害,侵犯知识产权,帮信、掩隐,校园贷以及黄赌毒。在这六个方面中,帮信、掩隐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大的陷阱之一。
讲座期间,学子们积极参与互动,就网络热门事件向马律师提出疑问。马律师在提供专业解答的同时,鼓励同学们要坚信法律的正义,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在当今社会,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及个人生活的必需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,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法治素养至关重要,这不仅关乎其个人发展,更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进步。本次讲座旨在补充和拓展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第六章内容,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,旨在激发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动性,为提升学校文化品质、塑造特色文化品牌贡献马院力量。